中国工业新闻网-永利yl6776

中国工业报社举办单位 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工业新闻网主办单位 中国工业报社
                                           

【两会聚焦】全国人大代表潘复生:加快推进我国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 : 中国工业新闻
2022年03月04日 11:01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是2060年前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新能源储运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关键,而其中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开发是基础和保障。”2022“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我国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建议。
  潘复生表示,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从控制碳排放角度看,工业生产过程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及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推广应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是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另一方面,以风能和光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近十年来突飞猛进,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成本持续下降,应用快速扩大,但安全可靠的能源储运技术与装备没有根本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极为艰难,每年可再生能源浪费极大。开发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与装备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和刚性需求。
  同时,氢能高效安全储运及应用已成为全球发展战略和竞争焦点,而新一代储氢材料是竞争的制高点。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在降低环境污染和实现能源转型方面潜力巨大;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对象—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噪音低、零排放等优点,是下一代电动汽车的理想电源。镁合金固态储氢是最有潜力的新型储氢材料之一,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其产品可以实现从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向固态常温常压储氢的突破性转变,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并且储氢密度是稀土固态储氢的3-5倍,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市场容量可达几千亿元。
  “发展新一代高效环保安全电池已成为全球电池产业发展的重点。镁电池具有高效、安全、资源丰富等特点,一旦技术突破,被认为是电池工业的颠覆性革命,市场可达万亿元以上。”潘复生强调。
  此外,传统储能技术和新型(或新一代)储能技术区分不够科学。以发改委为主的中央有关单位对新型储能技术极为重视,但已出台的文件或即将出台的文件多处把传统储能技术看成新型储能技术。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无法体现对前瞻性新型储能技术给予实质性支持,不利于我国发展前沿性颠覆性储能材料和技术,不利于更好地解决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所面临的技术瓶颈。
  对此,潘复生表示,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要着重解决传统储能存在的瓶颈问题,发展安全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重点应发展固态氢储运、新材料管道运输等新一代储运氢技术、镁电池、钠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材料及系统。特别是镁电池和镁储氢领域,我国镁资源极为丰富并且占全球的70%以上,可以开发应用千年以上,对解决锂电池资源短缺和氢气的常温常压储运问题极有战略意义。
  “材料发展是储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潘复生表示,全球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研发已成为热点,但产业刚刚起步(万亿即将形成是误导,能形成的也只能是改进的传统储能产业),潜力巨大,如果我国能抓住机会,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不仅能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瓶颈技术难题,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新型巨大产业,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此,潘复生院士协同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院士、李卫院士等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相关的战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理清思路,科学确定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科学确定战略发展重点。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加大战略研究力度,科学确定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科学确定战略发展重点。只有做到科学分类,才能合理制定政策支持范围。
  二是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建议有关部门在强化对抽水蓄电等传统储能技术改进和推广的同时,加大整合力度,发挥制度优势,突出我国以镁为代表的战略资源优势,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
  三是尽快规划建立全国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启动建设“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国家实验室。研发平台是人才聚集和产业技术开发的基础,没有先进完整的研究平台,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目前全球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研究尽管已成为热点,但研究平台呈现小而散的特点,目前是世界级高水平平台建设的重大机会。建议整合重庆等有关省市的基础,高层策划,全方位布局,尽快启动筹建国家实验室。
  四是加快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议加快推进建设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鼓励第三方研发、试验、检测检验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划建立一流的碳排放检测平台;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构建面向全行业的研发、试验、认证、检测、计量等公共服务体系。
cin1346@126.com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快手

抖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