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石化民企发展困境 直面“大竞争”-永利yl6776

中国工业报社举办单位 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工业新闻网主办单位 中国工业报社
                                           

疏解石化民企发展困境 直面“大竞争”

文章来源 : 中国工业新闻
2023年10月30日 16:16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楠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行业发展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规避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快构筑面向未来的新优势,已成为全行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广大石化企业正在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天津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二级巡视员张文明在会上表示,“石化行业应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石化产业基础良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劲依然强劲,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抓住工业经济强劲恢复关键期和产业升级的窗口期,推动石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保持经济总体稳定向好提供有力的支撑。”
  民营百强报告发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主旨报告中提出,新形势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加快培育一批品牌卓著、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质量精良、工艺领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活力迸发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一批管理卓越、具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家和技能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集群,成为行业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充满活力的引领力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小企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静敏在会上做了2023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百强(销售收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百强收入为4.65万亿,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28.08%,其中石油化工类收入为4.11万亿,百强企业资产总额为2.95万亿,占全行业资产总额的17.7%。百强企业利润总额为3386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29.96%。
  今年以来,天津市举全市之力推动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石化产业发展格局中综合条件优越、战略地位突出的城市之一,天津形成了从原油开采、加工到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完整产业链条,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副书记,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区长单泽峰介绍,天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连续密集出台了《天津市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修订了《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治理规定》等一些制约石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强调,要继续为民营企业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提供一流的政策和环境,共同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构建一流产业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围绕特种烯烃衍生物、先进化工材料、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学品、高端石化生产性服务业四大领域,在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等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向“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
  四方面问题待解
  近年来,随着企业能力提升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入“大竞争”时代。从我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分析,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战略定位还不够精准;二是创新能力还不够突出;三是市场服务还不够到位;四是治理方式还不够规范。
  为此,李寿生建议企业扎实做好迎接“大竞争”时代的战略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性地做好“大竞争”时代一流市场服务,加快培育全行业世界一流企业的典型。
  原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指出,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现代化,不仅是新时代赋予石油化工人的新使命,而且无论对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都是一次巨大的新的发展机遇。
  为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现代化,李勇武提出,一是要推动行业领军企业持续做强做优。二是要推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精细化优势,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是要努力为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文明亦指出,石化化工行业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石化化工行业结构性分化,专业性计划特征更加突出,绿色安全成为生存发展的底线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成为行业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作用的关键。
  王静敏建议,未来石油和化工行业民营企业应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二是坚持高端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三是央企、国企、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信心。(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cin1346@126.com

微信

微博

头条

直播

快手

抖音

网站地图